
.png)
金龙山万佛寺
Jing Loong Shan Wan Foh Shih Monastery
开山方丈上文下通老和尚简介


開山住持上文下通老和尚
上文下通老和尚艱辛開山歲月
金龍山萬佛寺是由上文下通老和尚帶領開山。上文下通老和尚,內號宏達,馬來西亞籍華裔,祖籍廣東省惠州,誕生於1950年9月16日(農曆八月初五)。上文下通老和尚於公元1977年在吉隆坡廣福亭依止上性下悟長老剃度。公元1980年遠赴颱灣高雄龍泉寺受三壇大戒。之後,承接上伯下圓長老曹洞法脈第五十二代、後再承接颱灣上淨下心長老臨濟宗法脈第五十三代。
談起出家,有一段奇妙因緣。上文下通老和尚在25歲時開始學佛,和活躍參與佛教活動。打從清早抹佛像到大寮掌廚,無不親力親爲。由於是家中獨子,母親一直反對他走上出家這條路。當母親患癌重症時,上文下通老和尚陪同一位法師到醫院探訪,母親感慨萬千的對該位法師説:“如果我的病情有好轉的話,兒子隨你去那裡都行。”話説也奇妙,承蒙佛菩薩加倍,他母親的病情過後即有起色,就不再反對兒子出家了。除此之外,被醫生宣判隻有六個月壽命的母親,在他出家後還奇跡的延長了整整4年。
上文下通老和尚回想當年出家人甚少,一般民衆對出家人有所誤解。有一回在新山搭計程車時,司機見他年紀輕輕,便好奇回轉頭來問:“你到底是受了什麼刺激,是不是爲了失戀才出家?” 上文下通老和尚聽了只有苦笑而不語。當時已心懷宏願,誓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要改變一般民衆對出家人的錯誤謬見。當務之急是要建立一個接引大衆共修的道場。如今,從前的苦笑不語到現今金龍山萬佛寺的龐大規模發展,已經默默的解答了當時司機先生的好奇心。
上文下通老和尚出家不久就到颱灣受戒,並前往元亨寺掛單,親近已圓寂的上傳下孝老法師和上開下証上人數載。回國後,在一個因緣巧合下隨師兄來到金龍山接手寺務。當時的金龍山稱爲青雲山觀音亭,只是一間很簡陋的闆屋。每逢假曰,些許信徒會自費帶孩子上山來禮佛和发心爲佛寺義工。他們不但要挑水砍材,還要去幫忙搬柴燒火。常住衆生活過得篳路藍縷,克勤克儉的精神也奠定了日後佛寺雄風重整的不可或缺的因緣。
1984年第一次辦佛七,禮請上傳下孝老法師來主七。爲了容納多些人參與,特別用白鋅搭棚。試想,烈日當空,坐在白鋅底下的滋味,肯定有如置身於火爐中般難受。可是設爲廣弘佛陀的正法道場,並沒澆熄打七清衆求法的渴望,反而促使他們更加精進用功辦道,當時同學的刻苦修法可想而知。也因爲法師們和同學們的发心參與和精進不懈的進修,感動了本邦無數信徒的回響。佛七法會迄今一共辦了卅四屆,全盛期有二百多位學員報名打七。
遠見置地发展
上文下通老和尚仍然依稀記得,當年第一次來到此地,適逢農曆十六的夜晚,月圓皎潔。他獨自一人信步攀登而上,一片銀色的月光瀉流山頭,一望過去,有如一瓣瓣盛開的蓮花。而正中央就像是一座蓮颱,四週清幽,心生歡喜,若能在此建寺多好,於是便對著一輪明月許下了一個為本邦佛教發展和淨化社會以及提昇學佛風氣的宏願。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後來,地主錫克人要出讓牧場,成就了上文下通老和尚的心願。
1993年,萬佛寺展開興建工程。有一天,上文下通老和尚发覺在廚房幫忙的老婦人,一直對着後窗痴痴发呆,走前去慰問,到底发生什麼事,她回轉頭來上下打量法師,指着山上建築中的大殿,用客家話問:“我一直在想,你個子小小,爲什麼能夠建這麼大的寺院?”上文下通老和尚聽後啼笑皆非。老和尚坦白説“:一開始也沒想到要建得這麼大,凡事最重要发願,而且願力不是爲個人,只要是爲大衆,自有衆緣來輔助,因緣成熟時,一切將成就。” 上文下通老和尚認爲道場要永續髮发展,置地辦道很重要。因此寺院的管理層要有遠見,應趁早買下週圍地段,然後逐步的建設,倘若這一代做不完,還可交給下一代人接辦。如果四週的地被人佔有,就限製了日後的寺院发展。如今,萬佛寺已經建好及啟用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大悲殿、妙音閣禮堂、五觀堂和報恩塔並且啟建了四屆水陸大法會和無數次的佛事法會。除了宗教法會的推廣,本寺也不忘推動兒童和青少年學佛風氣,故舉辦了20屆的兒童營以和10屆的青少年生活營以及不定期的週日佛學班。未來目標則是增建寮房以接引日益增加的信徒,希望金龍山未來另有一番展望和宏景。上文下通老和尚,為金龍山萬佛寺開山和尚、增江金山寺住持、柔佛州峇株巴轄佛敎會導師。上文下通老和尚於2024年7月11日(農曆甲辰年六月初六)中午12時住世緣盡、安詳示寂,世壽74歲,僧臘47年,戒臘44夏。上文下通老和尚為馬來西亞一代宗匠,慈悲濟世,廣植善根。篤誌佛教之傳承,躬行弘揚於四海,以無尽智慧,普度有情,功德巍巍。其於佛教事業之发展、佛教文化之交流,皆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色身有尽,法壽無量。老和尚精進學修、普利群生的風範,必將永駐人間,激勵後輩常隨佛學、弘範三界、光大門庭,利樂有情。祈願上文下通老和尚早登兜率淨土,不違本誓,乘願再來,普渡群生!